王式廓与中国素描
王式廓与中国素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江丰曾说道:‘王式廓同志画的每一幅素描,都可以让人看到一部家史.’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有史以来的画家还没有人超过王式廓先生在表现和刻画农民形象方面所达到的深度.”
“素描教学的任务不是结构,而是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结构是认识对象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不是仅仅将对象作为一个自然属性的人,而且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来理解和表达,即深入揭示对象的气质和感受,力求深入其内心世界.”
“ 王式廓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正处于深受现代艺术冲击之际.塞尚的影响比较大,讲究形体、面,从王式廓的素描里也可以感觉到这种影响.王式廓素描不仅强调形体、空间,而且更强调概括.现代中国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强调概括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象徐悲鸿先生提出‘尽细微、致广大’,董希文先生提的‘提炼、取舍’,吴作人先生提的‘以简治繁’,王式廓先生提的概括,虽然提法不同,但内涵是一样的.“
“王式廓先生的素描,早年受日本藤岛武二的指导,解放后又吸收了苏联素描具体刻画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无论线的运用、块面结合,或深入刻画或提炼概括,都已达到了素描艺术全方位的要求.”
“吴作人先生与王式廓先生共同执教时,艺术表现和追求一致,他们都反对表面追求技巧.当时学校走廊里挂了一些油画训练班的作业,有些画得很潇洒,很帅,吴先生说:‘画画又不是在耍杂技’,王先生则一向要求画得浑厚扎实,不要求表面漂亮.”
“王式廓先生的素描包涵了历次素描探讨所追求的目标. 譬如表现人物、表现性格、总体掌握与深入刻画, 以至体积、空间、线的运用. 他在素描教学中, 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察, 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画‘半个瓢’,就是说画人物的正面, 还要感觉得到后脑勺, 要画得立体、浑厚;强调体积感和空间关系 . 如果把一个拳头伸到脸的前面, 从正面表现,如何处理脸部和拳头的关系, 必须表现距离空间, 前面的拳头一定要具体刻画, 强调对比,推在后面的脸也不能只是一片模糊, 要有具体造型, 但必须减弱层次, 只有这样, 画面才能结实浑厚.在具体刻画和虚实关系的处理上, 王式廓先生也有自己的特点. 当时流行用纸捻子(现在的纸笔)来擦, 不少人把亮面特别是主要部分擦的光光的, 认为这是完整. 式廓先生反对那种表面的完整, 他强调‘细’不一定就表现得充分, 在他的素描中, 属于亮部的那些主要的地方, 越是加强笔触,越是强调结构, 只有推过去的地方, 为了减弱层次, 才用手擦一下. 因此他的素描, 前后主次都有相互关系, 而突出的是人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内在性格.”
王式廓先生谈:
“细不一定好.
整体感和艺术家的感受重要.
风格从现在就开始注意.
最根本的问题是概括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的充分,一方面要用自己的办法,仿和抄是最没出息的.
学校里要学会基本的方法.现在还停留在基本方法上,还没有像训练一个艺术家那样—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越到高年级越要注意概括—就是要把握主要东西,这样才能超越对象.
对老一套来说是要忠实对象,对老忠实对象的人是要求善于抓住本质特点.
艺术要从感觉出发,离开感觉是不行的.
要善于发现这种特定的情调.
分析根据什么综合呢?就是感觉.当你麻木了的时候,就停止,恢复到感觉第一印象,然后再重新进入具体.
分析、感觉都重要,它是错综复杂的.
注: 文章选自 《画家研究》杂志 靳之林著《王式廓与“中国素描体系“》(齐人根据王式廓艺术研讨会方言录音整理, 经作者本人审阅)
葛维墨《王式廓与50年代中央美院的素描教学》(齐人根据王式廓艺术研讨会发言录音整理, 经作者本人审阅)
孙溪慈《一页幸存的笔记》(本文系作者在王式廓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 1949-2009》
———————————————————————————
北京黑白画室整理
北京黑白画室官网:beijingheibaihuashi.com